如今,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关注。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这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孤独感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消除,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呢?
孤独感是怎么产生的?
孤独感是一种心理感受,不一定是真正没有人陪伴,而是说在人多的时候也感到孤独寂寞。影响孤独感的因素很多,比如失去工作,没事做;失去亲人,尤其是失去老伴、子女;远离亲戚朋友,聚会减少,人际交往较少;身体出现衰退现象,疾病增加,精力和体力不足;兴趣爱好减少,体验快乐的机会较少;需要大脑解决问题的机会减少,记忆力、注意力、思考力下降;不良的自我心理暗示和消极心态增多等。
老年人该如何消除孤独感,获得更多幸福感?
第一,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比如说多参加社团文体活动,与别人一起做一些事,找老朋友聊聊天,多倾听多沟通。
第二,建议多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能够提升大脑活跃程度,增强思维能力、记忆力和专注力。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84岁还奋斗在医学第一线,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始终保持每天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美国有一位老太太,年过八旬还在做健身教练,不仅自己保持着像年轻人一样苗条健美的身材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每天还辅导很多人健身,成为不少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第三,对一些事情要看开些,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和焦虑。俗话说,世间有三件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一件是他人的事,最后一件是自己的事。老天爷的事,我们控制不了,根本不必思考;他人的事,我们要有处事边界,不必干预过多;只有我们自己的事情,才最值得思考。老年人如果为他人,特别是为子女过度担忧,就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烦恼。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接纳和包容。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老年人要有自己的生活,避免把全部心思放在子女身上。
第四,多培养兴趣爱好。比如养花、养草、养动物,培养一些新的生活乐趣。日本有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从75岁开始学画画,到90岁时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人生也因此得到了升华。
第五,多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或者继续保持原来的工作,比如很多老教师、老专家,虽已退休,但他们的思想和身体都没有立刻离开工作,而是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去学习、研究,让自己继续在原领域保持活跃度,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比如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直到去世前都没有放弃对水稻的研究和带学生的工作,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实际上,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多层次的。马斯洛在需求理论中指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工作都能直接或间接提供满足。因此,老年人有条件的话应该尽量不要停止工作,如果没有要延续的本职工作,也可以尽量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体验更多的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
第六,关心社会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让被助者感到温暖的同时,施助者自己也会感受到被人需要的快乐和成就感。这一点这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能有效地消除其“老了,没用了”的无价值感,提升幸福指数。
第七,不要放弃学习,多读书看报,多听广播看新闻,把注意力放在外界,要让思想跟得上社会前进的脚步。书本的知识与智慧是人类精神上的粮食,老年人身体虽然不再年轻,但不断学习却可以让心态保持年轻,体验到不断成长的快乐。
第八,身体力行,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虽然老年人肢体动作不如年轻时敏捷,但是减少对别人的依赖,尽量自己动手完成自理事务,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延缓衰老进程。有一项心理学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某养老院将参加实验的老人们分为两组,两组的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相仿。实验中,一组老人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而另一组老人的生活完全由别人照顾,8个月后,两组老人的差别很大,自理组老人的死亡率远远低于由他人照顾的组。这说明自我照顾不仅活动了身体,也让老年人产生“我还年轻,还能做很多事”的积极心理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力量感让老年人保持了身心健康。
总之,老年人应当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做体育运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保持学习状态等,多让自己感受自身的力量、资源和能力,体验自我价值,保持年轻心态,从而有效地消除孤独感,达到保持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指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