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多年,向来都是很准时定量吃降压药,血压一直控制得不错,但是一到了冬季寒冷的日子,就会觉得头晕、胸闷,等到气温骤降的时候,居然发生了急性脑梗死,这是怎么回事呢?明明有在好好吃降压药,怎么就“中风”了呢?
高血压病发病虽有遗传倾向,但更多的是环境因素所致。气候寒冷是环境因素之一。冬季血压平均比夏季高12/6毫米汞柱;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上升1.3毫米汞柱,舒张压上升0.6毫米汞柱。而血压上升、波动的主要危险是引发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并发症。
一、一般来说,冬季服用降压药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血压患者冬季药量一般要比夏季加大: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患者不要自行短时间内大量服用降压药物,以免血压骤然明显下降,导致心脏、脑组织等主要脏器出现供血不足现象,加重病情。
根据患者个体血压水平、心脑肾等器官损害程度和其他危险因素综合调整降压药物,个体化地平稳降压是非常重要的
2、冬季降压慎用利尿剂、镇静剂:冬季人们的饮水量相对减少,若大剂量使用利尿剂会使人体大量失水,血液高度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冠心病和中风的发病风险。
许多患者血压升高时常伴有精神紧张,需使用适量镇静剂辅助治疗,但若使用大量或强效镇静剂,会使血压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从而诱发脑栓塞。所以,高血压患者冬季宜服用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较为舒缓的镇静剂。
3、根据药物特点,小剂量联合应用降压药物更为有利:如果某种降压药物使用剂量较大或接近最大使用剂量,应另外加用其他降压药物,而不应继续增加原有药物剂量,以免增加其不良反应。
冬季气温降低,使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加,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因而不仅能降血压,还能减慢心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使交感神经对血管的控制减弱,从而使血压下降。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临床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用β受体阻滞剂或(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这更有助于平稳降压。
二、高血压患者想要健健康康度过寒冬,在坚持科学用药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调整情绪:冬季常使人触景伤情、抑郁寡欢。过于悲伤,影响内分泌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控,使血压上升或大幅波动。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可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冬季要调节心态,要安静自如,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②适当运动: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高血压患者适度锻炼可增强体质,增进抗寒能力,提高心血管功能和大脑皮层灵活性。可散步、慢跑、做早操、打太极拳、登山等,运动要循序渐进,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宜。
③注意起居: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寒冬高血压患者要特别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适量增添衣物,保存充足的阳气,防寒邪侵入体内,引发血压大幅波动。
④饮食养生: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高血压患者饮食要注意低脂肪,高纤维,多吃黑木耳、洋葱头、芹菜、茄子、山楂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的食物。
另外,气候寒冷季节,当高血压患者处于疲劳、紧张、激动状态时,会使原来已升高的升压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过多,起到“火上浇油”作用。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加强自我保健,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心态平和,饮食清淡,戒除烟酒,劳逸结合,睡眠充足,适当运动,防寒保暖,平安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