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近因为家人生病,经常出没于医院,接触到各种老年人,看到了没有家人陪伴、每天奋力和护工较劲的老爷爷,看到了虚弱得难以动弹、下身只盖着纸尿裤而没有穿裤子的老奶奶,看到枯槁得如一片秋叶、身上插满管子、貌似只剩一口气的老人……于是整个人都不太好了,觉得人生这段漫长的下坡路真是不好过,看到美貌(如果曾经拥有过的话……)、健康、尊严一点一点被生活剥夺,最后只剩下千疮百孔的皮囊。相比懵懂的青春期,疲于奔命的中年,在老年这个阶段,我们终于既拥有了认知,也拥有了时间,然而却要面对更多的寂寞和不如意。虽然“老年”貌似还遥远,年轻人往往不远多想,但没有一个不堪的老人是凭空蹦出来的,都是来自年轻时代的日积月累。所以,借此机会,多想一步,提前准备。
*准备活动*
窃以为可以在年轻时所做的准备大概包括这些:
1、健康
只是觉得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与其关注运动量和体脂比,不如真正了解自己身体的特质,以及从细节处防微杜渐。
有的人基因超强大,可以有各种不良嗜好、可以一周7天每天连续工作16小时以上、可以在空调房里喝10瓶冰镇啤酒也照样很健康,但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相比健身教练和医生,每个人和自己的身体相处的时间更长,应该更了解自己身体的真相。了解自己的体质,并以此为依据根据环境变化调整饮食、增减衣物,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必要的疾病伤害,这些点滴小事最终会为老年的健康加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有效避免一次感冒的意义也许会超过汗流浃背地跑10公里。
而如果到了三十几岁,还分不清肚子疼是因为胃炎还是肠炎,头疼是因为感冒还是神经痛,腿疼是因为肌肉拉伤还是风湿,那也是件令人遗憾的事。因为最终能够更早体察到自己身体变化的人,可以为健康争取到更多机会。
2、友谊
人生似乎是一场不断丢失朋友的旅程。
二十几岁真挚而得来容易的友谊到了三十几岁已所剩无几。随着事业的忙碌,家庭生活的回归,每个人能有心力经营的友谊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谓的“朋友”只是被工作或利益关系拉扯在一起的人。当我们进入老年,不在工作,很多这种朋友也便疏远了。
所以,与其退休之后勉为其难地和三观不和的邻居大妈八卦些没营养的家长里短,不如从年轻时代开始,有意去维系一些真诚而高质量的友谊。虽然理论上心意相通的朋友平时无须常常见面,关键时刻也能彼此扶持。但如果能够见证彼此的每一次际遇变化与心灵成长,在交流中便有更多不言自明的默契,友谊的小船也就更加稳固。
交友勿有年龄之见。如果你已经80岁,你的朋友们也都是80多岁的人,大家除了玩“比比谁先死”的游戏外,还有什么乐趣呢?一个人20多岁开始形成对世界和人的基本看法,30多岁心智逐渐成熟。以这样的年龄之上,沟通基本是没有障碍的,只是彼此是否愿意成为朋友的问题。而在漫长的职场生涯中,年龄和层级大多数时候保持着正相关关系。所以,这样的思维定式往往会让年龄成为友谊的障碍。如果可以摒弃这些想法,以开放的心态聆听不同人的声音,包容和而不同的观点,也许可以收获很不错的忘年友谊。
在比自己年长的朋友那里,你预先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做好了准备;而当你步入老年,又从年轻的朋友那里汲取了关于这个社会更新鲜的信息,以及对生活的热忱。你似乎是生活在自己的年纪,但因为拥有了不同年纪的朋友,你也时不时被代入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时代,于是你对生活的感悟可以不完全被自己的年龄所限,生命有了更多可塑性。
3、兴趣
一个老年人每天应该干点啥呢?
我们父辈这一代人有太多因为没有兴趣爱好,老年孤单寂寞不淡定的案例。八卦家长里短不是兴趣爱好,那只是消磨时光。带孩子也不是兴趣爱好,因为这是一件不可持续的事情,而且孩子也是有独立思想的人,并不能事事遂心。旅游对有的老年人来说是兴趣爱好,对另一些人来说,只是暂时生活在别处。
一个好的兴趣爱好就是你发自内心好奇的、喜欢的、上瘾的、能让你开心的,即使没有收获金钱和赞美也愿意坚持去做的事情。时间是最神奇的魔法,每一天在这上面的点滴积累最终会构筑出属于你自己的独特财富,或是对物件的收藏,或是对技艺的领悟,或是对世界的认识,都是想起来让你对这个世界充满留恋的理由。
但愿这个兴趣爱好是一个可以适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如果你年轻时喜欢极限运动,恐怕年纪大了还得另选其他项目。拥有一个好的兴趣爱好,早点开始积累,再好不过。待到退休,当其他人沉浸在不再工作的空虚感中时,你只是在窃喜终于有更多时间投身不务正业的兴趣爱好了。
最终,身体会辜负你,情感也可能会辜负你,但兴趣通常不会。
4、心灵归宿
兴趣爱好可以解决心灵归宿的问题吗?有的人可以,大多数还是要单独解决心灵归宿的问题。
如何找到内心平静,不再恐惧死亡呢?
宗教是一种简便可行的解决方案。当我们的肉体消亡,我们总希望精神能够永生,这样好像我们还会以某种形式存在在什么地方。宗教通常会传递这样的理念。所以相信一种宗教,并不被这种信仰所辜负,是很幸福安定的状态。我并不是在鼓吹宗教,实际上,我也是所谓的无神论者耶。无神论者自然有自己的烦恼。
好吧,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最后应该怎么想呢?一种方法是回归到最淳朴的自然规律中。以抽象的理论来证明抽象的理论,最终难免陷入虚无主义的循环中。接触大自然,看到四季变化,万物生长与凋零,河川奔流不息,认识到自己只是万物循环中的一部分,逐渐接受自己的命运。既对可以感知世界的状态心存感激,也不执着于这样的状态。不滞于物,不耽于时。
实际上,以一个老年人的身份死去,并没有那么恐惧。因为恐惧往往来自生的美好与死的不好之间的对比。而当身体已经衰老而疼痛,思维迟缓而断续,生与死之间的状态已然逐渐模糊,过渡可能比想象得要自然得多。
为什么我没说需要为老年准备一些钱的事儿呢?我猜想,在我们所生活的现代中国,大家都不缺乏对这件事的充分认识,所以就不废话了。
*最后情境*
以上说的是为老年可以提前所做的准备。然而,总要有老到很不堪的那一天,到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身体早于心智衰退
如果身体先不太好了的情况,这应该是更常见的情况。
即使身体不适,也尽量保持对自己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体恤。有时候我们在国外看到一些老太太,颤颤巍巍拖着静脉曲张的双腿走路,却依然保持妆容和笑容美好。即使不能因为年轻貌美、智慧超群、财富卓越而被人喜爱,至少也传递一下“我觉得我很好,虽然你可能看出来我不太好~”这样自信而坚强的信息吧。
当被其他人照顾时,表现出平等的态度与适度的体恤。并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使其他人是出于亲缘、责任、金钱来给予照顾,他们同样需要得到尊重。
毕竟没有人喜欢长期和负能量爆棚的人共处,即使他们出于亲缘、责任、金钱和你待在一起,内心也是焦灼的,这样的互相折磨终会让所有的情谊、温暖,甚至是礼貌销声匿迹,只剩下冰冷的余生而已。
当然,我这完全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等到我病痛缠身,激素水平七上八下,心理各种扭曲的时候,我也不能承诺不会把尿壶砸在谁脸上哦……
2、当心智早于身体衰退
如果心智先不太好了的情况,那就是另一种活法了。
有朋友讲起家里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又觉得待在家里好苦闷,于是每天都会跑到家附近玩耍,晚上家里人根据跟踪器上的信息,开着车去寻找,每天如此。这是个苦涩而欢喜的故事。对于家人来说,艰辛而无处倾诉。对于老人自己来说,每天都是青春的无限循环或是不循环重启。在那个世界里,应该是幸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