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中老年人都有一个渴望,伴随年龄的增长,一直保持高质量的生活。当然,生活品质和许多因素息息相关,包括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等等。我们在这里只谈大脑健康和身体健康方面可以遵循的一项原则和几个方法。
最重要的理念:不管多大年龄都可以进步。今天可以做得比昨天好一点,这个月比上个月好一点
这种积极心态对老人最有帮助。也许这违背我们的直觉。毕竟,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力和身体素质下降是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大部分老人可能认为进取的想法不切实际。实际上,这是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做得到的事情。群里朋友家中老人已经90有余,且有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也有三年。按照传统的思想,这样的老人只会越来越差,不会变好。实际情况是,通过努力锻炼,他在几个不同的方面比一年以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年以前,老人有明显的冰冻步态,步幅只有15CM左右。现在老人的平均步幅是40CM。对于周边事物的反应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之所以有这些进步,完全是坚持锻炼的好结果。多数人从50-60岁开始逐渐接受传统的衰老观。慢慢不再有进取心,不再调用自己的潜能。其实,对几乎所有老人来说进步是完全可实现的。不论年龄的高低,身体状况如何,都有潜能,都可以进步。他们的能力几十年被闲置和荒废,稍微一调动就会出来。
进步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它给人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另一位90岁的老人告诉我,重新体验到进步让他感觉有奔头。即使是一个非常小的事情,通过小小的进步,老人就能更加自信。许多老人的口头禅是,我一天不如一天了,我没用了。消极的想法会加速人的衰老速度。反过来,当一位老人发现他可以每天进步的时候,哪怕这种进步是微小的,也会给他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带来巨大的改变。身体机能的退化让人衰老,而进步给人带来希望和期待。而且这种希望和期待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不是形而上学的口号。试一下,我们会发现这种希望和期待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光喊口号还不行,必须付诸行动才是关键。下面谈几个方法。
制定实实在在的小目标
思想意识要高大上,但是目标一定要非常具体和实在,还要小。目标分好目标和不好的目标。锻炼身体不是一个好目标。在春节之前不需要搀扶就可以从椅子上站起来是一个好目标。学习英语不是一个好目标,3个月记住30个单词是一个好目标。目标要能够和痛点或兴奋点结合最好。老人站不起来是痛点,70岁学会哪怕一个新单词是兴奋点。目标要和近期的时间点挂钩才好。目标不要高大上,要具体,可执行,可实现。完成以后还要记得给自己奖励,和家人分享。
目标要量化
提升和锻炼的项目选择因人而异,因身体条件而异。每天行走的总步数就是一个量化指标。从房间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步数也是一种好指标。每天扶着桌子半蹲起的次数是一个量化的指标。实际上,在群友家里正是用这些量化指标激励老人摆脱冰冻步态的。
量化在这里是关键词。量化可以有效地体现进步。量化指标的测量使老人的进步变得实实在在。量化可以有效地让老人聚焦在他们的进步上。我们发现,因为有这些量化的指标作为目标,老人会主动地做身体训练。一个小技巧可以收获大成果。
最好能够把每天的训练结果写下来
写下来有几个好处。写下来可以让人在不想锻炼的时候克服惰性,可以帮助老人或照护者坚持下去。回看写下来的东西可以强化成就感。有些老人会反复看记录下来的历史成绩,越看越满意,越看越喜欢。不要小看写下来这件小事,它的作用巨大无比。
要有难度
不管做大脑的训练还是身体训练,一定要有难度,“费劲儿”才会有用。健身的年轻人都知道,没有难度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这个原则对于年纪大的人们来说一样适用。如果一位老人的能力是一次做10个半蹲起,而他只做2-3个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能力就会从10个一步步退化到8个,6个,4个……相反,如果每天训练的时候做7-10个的训练量,那么下一个礼拜老人就可以做11个半蹲起了。我看到一位老人从90岁开始练习半蹲起。开始每天只能做3-4个而已。一年以后已经可以一口气做50次了。这对一个不常训练的年轻人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保持大脑的活跃度也是需要强度的。读书看微信可以对大脑产生刺激,也帮助大脑维护活跃度。但是对于记忆力的提升没有任何的强度,也没有任何作用。学习一门外语或是一种新的乐器则不然。学外语记单词是有强度的。所以退休以后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外语是预防认知症非常有效的推荐方法。
循序渐进有耐心
很多老人一旦树立了进步的意识,确定了一些量化的指标,开始记录自己的进步过程,很快就会进入积极状态。对于很久没有锻炼的人们来说,锻炼开始的一段时间进步最快。
需要注意,有些老人获得早期的成果以后,开始变得激进和急于求成,这可能会有负面作用,甚至可能造成受伤,一定要避免。无论任何时候,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