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讲: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人们的养生也应该“应天顺时”,
以达到“天人和谐”。
“心通于夏气”
中医有“心通于夏气”之说,一年之中,心与夏的关系最大,夏季心脏负担重。夏至过后,温度高,湿度大,热扰心神,使人心烦易怒,坐卧不安。而此时,人体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加快,相应心脏负担加重。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此时,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大大减少,再加情绪不稳、喝水少等原因,很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冠心病的复发和加重。
除了在饮食上,在日常起居中我们也应做出相应调整!
1、晚睡早起,保证午休
夏季白昼长,夜晚短,可以晚睡早起,适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但是不能太晚,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早上的起床时间也要比在春天时稍早一点,5—6点起床为宜。中午适当小睡,让大脑和身体能得到休息,但午休时间不宜过长,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午休后也不要立刻起床,最好静卧10分钟。由于脑血管硬化变窄而出现头晕的人,不宜午休。
2、早起晨练,锻炼身体
中医养生中讲究“冬藏夏放”,冬天要注意藏养,夏天则要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夏天是晨练的好时节,大家应早睡早起,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但是,夏天运动量不宜太大,天气炎热,出汗太多,会加重对人的损耗。可以在运动的时候,多备一些绿茶、绿豆汤,生津止渴,降温补水。
3、戒躁制怒,养心安神
立夏之后,人们情绪可能会随着气温的上升变得烦躁,情绪波动较大。生气易怒最容易给心脑血管带来损伤,因而夏季要戒躁戒怒,保持心态平和。《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避免心火内生,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特别是中老年人,每到夏季因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立夏时节可多做些偏“静”的事情,比如练字、下棋、钓鱼、养花等等,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