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冬春季节气候变化不断,昼夜温差大,常引起不少人咳嗽的现象,尤其是体弱的老年人及一些幼儿。当出现咳嗽时,及时止咳是关键,否则咳嗽时间长了,也是有可能导致其它一些并发症而造成更大的危害的。那么中医如何治咳嗽呢?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西医来讲,咳嗽是机体重要的反射性防御动作,目的是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或气道内异物。其发病率甚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中医自古以来就有对“咳嗽”的记载,认为咳嗽是病邪犯肺时,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景岳全书》云:“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中医认为咳嗽可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肺主气,司呼吸,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即可出现咳嗽,但也跟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正如《素问·咳论》中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中医如何治疗咳嗽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咳嗽的证治,应首先区分邪正虚实,即外感和内伤。
外感常见的证型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及风燥伤肺等。
风寒袭肺证
风寒袭肺证乃由风寒外束肌表,内合于肺,以至肺气不得宣通所致,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处方可予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临床多选用荆芥、苏叶、防风、生姜等以解散表寒,用杏仁、桔梗、前胡、橘皮、甘草、金沸草等以宣肺止咳。若风寒袭肺日久迁延不愈者,可酌加紫苑、冬花、百部等药。若素有 气虚而又感受风寒致咳者,则需加人参、黄芪等益气之品。
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证乃由外感风热之邪袭表犯肺,以致肺失清肃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肃肺化痰,处方可予桑菊饮加减。
临床多选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以解散表热,用前胡、杏仁、桔梗、贝母、知母、黄芩等以清热化痰止咳。
风燥伤肺证
风燥伤肺证多由秋季燥邪袭肺,以致肺失津润所致,属凉燥者,多见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可用杏苏散加减;治疗温燥证,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处方可予桑杏汤加减。
临床多选用桑叶、菊花、豆豉以辛凉解表,用杏仁、前胡、牛蒡子、知母以肃肺止咳,用沙参、花粉、贝母、天冬、麦冬、百合等以润肺生津。若为凉燥证,则多选用荆芥、防 风、苏叶、紫苑、冬花等辛温解表之品,并配合止咳润燥之品而用之。